最近跟几个金融圈的朋友聊天,说到现在玩加密货币的人越来越多了。说实话,作为一个在金融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司机,我对这个现象也特别感兴趣。有数据显示,差不多每5个美国人里就有1个持有加密货币,这个比例确实惊人。
很多人以为这都是"韭菜"们的狂欢,但真实情况可能要复杂得多。MIT的Di Maggio教授团队最近发表了一篇很有意思的研究,他们通过分析6000万美国人的银行交易数据,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加密货币投资者群像。这可不是普通的问卷调查,而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的交易记录,时间跨度从2014年一直到去年6月。
说实话,研究结果挺出乎我意料的。原来在美国,有18%的人玩过加密货币,但跟我想象中不同的是,这些人往往也是股市的常客(63%),甚至不少人还喜欢赌博(29%)。更意外的是,平均每个加密货币投资者只做了3笔交易,金额也就1400美元左右,比起他们平均2.7万美元的股票投资金额,简直是小巫见大巫。
我认识的一个华尔街投行经理就特别典型。他平时主要做价值投资,但也会拿出5%的仓位玩加密货币。用他的话说:"就当买彩票了,万一中奖了呢?"这种心态在专业投资者中还挺普遍的。
研究最有趣的发现,就是加密货币投资完全被"赚钱效应"驱动。2017-2018年和2020-2021年两轮比特币大涨期间,新人入场简直像赶集一样。2017年高峰期,每个月都有1.4万新韭菜进场;2020年虽然少一些,但每个月也有7000人。最疯狂的时候,这些人竟然拿出了月收入的4%来买币!
这让我想起2017年去参加一个区块链大会的场景。会场里挤满了各种大妈大叔,都在打听怎么买比特币。一个卖菜的大妈跟我说:"听说隔壁老王买了比特币赚了一栋房,我也要试试。"现在回想起来,这不就是典型的FOMO(害怕错过)心理吗?
研究最颠覆我认知的,是发现加密货币投资者其实普遍比较富有。这些人收入更高、支出更高,投资组合也更复杂,大多生活在富裕社区。他们不仅是币圈玩家,往往也是股市的活跃投资者。
去年参加一个私人银行活动时,有个高净值客户的话让我印象深刻:"我把加密货币当作资产配置的一部分,就像对冲基金一样。"看来加密货币早就不是屌丝的专利了。
还有个有趣的发现:政府发钱的时候,加密货币投资也会小涨一波。疫情期间美国发了三轮支票,每次钱到账后两周内,加密货币投资就会有个小高峰。不过金额都不大,说明大家也就是拿零花钱玩玩。
最让我深思的是,研究发现通胀预期高的人更倾向于投资加密货币。这让我想起一个做国际贸易的客户,去年他就把10%的资产换成了比特币。"现在各国央行都在放水,我得找点抗通胀的东西。"他说。
不过说实话,把加密货币当作抗通胀工具风险还是挺大的。去年比特币从6.9万美元跌到1.6万美元的惨剧还历历在目。与其说它是"数字黄金",不如说是"数字过山车"更贴切。
总的来说,加密货币投资和传统投资很像,都是"有钱人的游戏"。但区别在于,它更受短期赚钱效应驱动,而且新人老人交替得特别快。正如华尔街那句老话:"上涨本身就是上涨的最好理由。"不过作为专业人士,我还是要提醒大家:投资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啊!